请注意,本网站已停止更新!!!

    王家皂与乔家墩子、后滩西村三个村“三村联改”,统一规划开发共同打造太公旅游小镇。
    太公旅游小镇,位于太公三路以北、山海天路两侧,用地面积451亩,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以3-4层为主,是王家皂、乔家墩子、后滩西3个民俗村的联合提升改造工程,主要建设商业、酒店、餐饮、娱乐、公寓等内容,是距离第三海水浴场最近的旅游特色小镇,是集旅游休闲、养生度假、精品购物为一体的滨海旅游综合体。
    小镇涉及的三个村建筑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王家皂项目采用欧式巴洛克建筑风格,将传统渔家文化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依托原生态民俗渔村改造,打造集民俗、餐饮、酒店、社区商业于一体的新业态民俗旅游度假小镇。项目建成后将率先实现民俗旅游提档升级,助力旅游富市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开花结果。
    太公旅游小镇是全市民俗旅游提档升级示范项目。2017年底率先启动建设的王家皂项目,位于碧海路以西、太公三路以北,概算投资3.3亿元。项目建设用地面积67亩,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多层、高层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为一级。地上共划分8个组团18个单体,其中A、B楼为8层,其余楼为3-5层。
    在太公旅游小镇中,红瓦、白墙、绿树仿佛置身于如梦似幻的纯真童话世界里。清晨和着海风,头顶是明媚的阳光,你行在由石板铺成的小路上,迎面开来的是颜色艳丽的巡游花车,你可以尽情享受这份热情和活力;午后,坐于一面明亮的落地窗前,饮一杯醇香的咖啡,手持一本心仪的书籍,在此刻,寻得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平和;傍晚多彩柔和的灯光秀,使得原本棱角分明的巴洛克建筑,一下子失去了冷峻和威严,更多的被柔情和温暖所取代。你驻足聆听街头艺人音乐中的诉说的往事,亦或是漫步在一路之隔的海边,感受着海风轻柔抚面。太公小镇给你不得不去的理由。
    地址: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第三海水浴场西北方向

行业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加强文化传承利用

时间:2018-11-10  来源:日照市旅游信息中心   【关闭】

   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3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积极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


     对此,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孙九霞认为,《行动方案》提出,推进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具有导向性意义。唯有特色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对乡村体验、民俗活动、乡土景观、乡愁与地方感等的旅游需求。要实现特色发展,防止同质化和商业化,需要全方位凸显乡村魅力和乡村性。中国乡村资源和乡村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旅游产业的各类要素。特色发展路径可以为特色资源提供展示平台、为特色产业提供引领、为特色文化铸魂。值得注意的是,在特色发展中要关注乡村的主体性,通过有效的制度激励乡村文化的主人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之中,力求实现主动参与和全面参与。

荷仙子景区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马耀峰分析,近几十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有目共睹、自不待言,但也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行动方案》提出的“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方向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破解产品同质化问题,更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通过“逆城市化”思路破解“千村一面”问题,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多年来,中国在乡村旅游上的实践成果有目共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为乡村经济增添一股强劲动能,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需要提升的地方。”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德村志成说,“如何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是乡村旅游提升发展必须思考的课题。我认为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有三大主轴,即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环境,文化是村民世世代代所留存下来的历史财富,而民俗、民情、民风就是最典型的生活写照,自然环境就是乡村的写实和纯真记忆。”

涛雒镇下元一村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瑛建议,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中,首先要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这是乡村旅游特色发展的基石。其次,应从当地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出发,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全方位凸显当地特色。再次,要保证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最后,当地老百姓是传统文化和民俗的载体,居民参与能使乡村旅游充分体现当地特色文化的原真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让社区居民在旅游中受益,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马耀峰则建议,第一,在发展理念上,要突出旅游的“差异化”,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参与性、体验性、感悟性产品;第二,在发展路径上,要突出“共商共建共享”,倡导政府、村集体、村民、外来企业、游客等主体的“和谐共生”;第三,在发展模式上,要突出多元化思路,重视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和转型拓展;第四,在发展方向上,要突出“逆城市化”的地方特征,强化乡村旅游的特色性;第五,在市场需求上,要适应新时代新消费群体的旅游“渴望”,重视农业深度体验观光、参与类休闲、养生度假、专题类旅游产品供给。(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