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本网站已停止更新!!!

    王家皂与乔家墩子、后滩西村三个村“三村联改”,统一规划开发共同打造太公旅游小镇。
    太公旅游小镇,位于太公三路以北、山海天路两侧,用地面积451亩,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以3-4层为主,是王家皂、乔家墩子、后滩西3个民俗村的联合提升改造工程,主要建设商业、酒店、餐饮、娱乐、公寓等内容,是距离第三海水浴场最近的旅游特色小镇,是集旅游休闲、养生度假、精品购物为一体的滨海旅游综合体。
    小镇涉及的三个村建筑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王家皂项目采用欧式巴洛克建筑风格,将传统渔家文化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依托原生态民俗渔村改造,打造集民俗、餐饮、酒店、社区商业于一体的新业态民俗旅游度假小镇。项目建成后将率先实现民俗旅游提档升级,助力旅游富市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开花结果。
    太公旅游小镇是全市民俗旅游提档升级示范项目。2017年底率先启动建设的王家皂项目,位于碧海路以西、太公三路以北,概算投资3.3亿元。项目建设用地面积67亩,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多层、高层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为一级。地上共划分8个组团18个单体,其中A、B楼为8层,其余楼为3-5层。
    在太公旅游小镇中,红瓦、白墙、绿树仿佛置身于如梦似幻的纯真童话世界里。清晨和着海风,头顶是明媚的阳光,你行在由石板铺成的小路上,迎面开来的是颜色艳丽的巡游花车,你可以尽情享受这份热情和活力;午后,坐于一面明亮的落地窗前,饮一杯醇香的咖啡,手持一本心仪的书籍,在此刻,寻得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平和;傍晚多彩柔和的灯光秀,使得原本棱角分明的巴洛克建筑,一下子失去了冷峻和威严,更多的被柔情和温暖所取代。你驻足聆听街头艺人音乐中的诉说的往事,亦或是漫步在一路之隔的海边,感受着海风轻柔抚面。太公小镇给你不得不去的理由。
    地址: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第三海水浴场西北方向

行业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乡村旅游这么做,就会有浓浓乡土味

时间:2017-2-17   【关闭】

    乡村旅游的“乡土味”,核心在于它蕴含和承载的乡情乡韵乡愁,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所在,需要精心挖掘、打造和培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就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作出重要部署,进一步表明乡村旅游已经融入我国战略体系,更加体现出乡村旅游对促进“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红红火火,已经成为农业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统计显示,全国有300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超过500万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带动下实现脱贫。但也应看到,目前在许多地方乡村旅游发展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保护、重乡野轻人文等现象,尤其是乡村文化日益淡化,一些文化遗迹和传统民俗边缘化甚至濒临消失的困境。
    无论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作出的部署看,还是从国家旅游局提出拓展乡村旅游的要求看,乡村旅游在新形势下承载着推进新型城镇化、扶贫富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传承乡村文化等更多功能。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必将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发展的“快车道”。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发展越快,越需要“接地气”,不能盲目“城市化”,要有“乡土味”。
    习近平主席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主席的这一重要思想是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则,指出了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的根和魂。
    可见,乡村旅游的“乡土味”,核心就在于它蕴含和承载的乡情乡韵乡愁,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所在,需要精心挖掘、打造和培育。
    从长远发展看,增添乡村旅游“乡土味”,加强规划引领至关重要。如果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大建城市化景观,兴建仿古建筑,新建时尚化酒店,这样下去,不仅会使乡村旅游丢失乡土味道和田园特色,也终将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当前,一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急于上马、急功近利,进行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摊子铺得太大,问题接踵而来。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近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关于有序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这对于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是重大利好,各级各地政府和旅游部门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地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和设计。
    从本质属性看,增添乡村旅游“乡土味”,突出文化内涵是关键。受历史文化、行政区划、地形气候、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布局精巧,文化沉淀极为丰富。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在挖掘特色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多下工夫、做好文章。无论是立足村落布局、基本建筑、生活用具等外在环境挖掘乡村文化,还是通过多种形式提升饮食习惯、民风民俗、民间节庆等文化品位,都必须把握一条重要原则,即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是村民,绝不能把他们丢到一边。只有让村民主动参与进来、自觉行动起来,才能真正找到乡土文化的“活水源头”,推动形成尊重乡村风俗、珍视乡愁文化、崇尚乡村文明的社会风尚。
    增添乡村旅游“乡土味”,需要深挖当地历史文化,坚持旅游文化农业“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原则,形成合力,综合发力。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乡村、村民等各方的积极性,通过政商合作、镇企合作、村村合作,形成规模效应,创立乡村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道路。
    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值得期待。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抓好即将出台的《关于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实施。相信随着该文件的出台和实施,乡村旅游将在承载乡情乡韵乡愁中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