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本网站已停止更新!!!

    王家皂与乔家墩子、后滩西村三个村“三村联改”,统一规划开发共同打造太公旅游小镇。
    太公旅游小镇,位于太公三路以北、山海天路两侧,用地面积451亩,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以3-4层为主,是王家皂、乔家墩子、后滩西3个民俗村的联合提升改造工程,主要建设商业、酒店、餐饮、娱乐、公寓等内容,是距离第三海水浴场最近的旅游特色小镇,是集旅游休闲、养生度假、精品购物为一体的滨海旅游综合体。
    小镇涉及的三个村建筑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王家皂项目采用欧式巴洛克建筑风格,将传统渔家文化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依托原生态民俗渔村改造,打造集民俗、餐饮、酒店、社区商业于一体的新业态民俗旅游度假小镇。项目建成后将率先实现民俗旅游提档升级,助力旅游富市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开花结果。
    太公旅游小镇是全市民俗旅游提档升级示范项目。2017年底率先启动建设的王家皂项目,位于碧海路以西、太公三路以北,概算投资3.3亿元。项目建设用地面积67亩,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多层、高层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为一级。地上共划分8个组团18个单体,其中A、B楼为8层,其余楼为3-5层。
    在太公旅游小镇中,红瓦、白墙、绿树仿佛置身于如梦似幻的纯真童话世界里。清晨和着海风,头顶是明媚的阳光,你行在由石板铺成的小路上,迎面开来的是颜色艳丽的巡游花车,你可以尽情享受这份热情和活力;午后,坐于一面明亮的落地窗前,饮一杯醇香的咖啡,手持一本心仪的书籍,在此刻,寻得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平和;傍晚多彩柔和的灯光秀,使得原本棱角分明的巴洛克建筑,一下子失去了冷峻和威严,更多的被柔情和温暖所取代。你驻足聆听街头艺人音乐中的诉说的往事,亦或是漫步在一路之隔的海边,感受着海风轻柔抚面。太公小镇给你不得不去的理由。
    地址: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第三海水浴场西北方向

行业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金秋看山系列报道之五 磴山——翠微如隔人间世

时间:2006-11-9  来源:黄海晨刊  作者:滕聿刚   【关闭】

     秋深叶染,雅好登山。 
     山,或以景奇,或以文著,或以人名。而磴山,却集山水灵气于一身,更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和历史传承,成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清代丁泰诗中说:鸟道崎岖策小筇,薜萝深处觅仙踪。层峦隐现山藏寺,远树迷离雨到峰。野鸟常惊黄叶落,樵蹊时破白云封。翠微如隔人间世,灵异探来处处逢。 
     磴山在旧《日照县志》中被称为“人间仙境”,关键在于这里有名刹——磴山寺。从竹林向上,过“呼隆涧”,穿“一线天”,入“抗倭石门”,沿山而上,是一块面积达一万平方米的开阔平地,名曰“二百顶子”,传说此处风水极佳,可出二百名戴顶子的大官。再向前,在两山之间有一开阔的山间小盆地,这里坐落着号称“深山城廓”的磴山寺。磴山寺原名登云寺,又名红云寺。据说当晨曦初露,常见袅袅白云,缭绕山寺。至旭日初升,云蒸霞蔚,上有红云映绿叶,中有金光斜穿万千条。遥望磴山寺,似红云笼罩,蔚为壮观。 
     磴山寺建于明朝初年,为江苏省东海县寂藏和尚弟子开山首创,至清朝顺治六年重修,渐具规模。寺坐落于天然绝壁之前,四面环山。古寺分前殿、中殿、后殿。后殿塑准提菩萨。迎面悬书“心同日月”四个大字的横匾,两侧书有“众生善恶来眼底,八方忧乐注心头”的对联。院中有一“阴阳井”,井水清澈见底,涝不溢,旱不枯,冬暖夏凉,清爽适口。中殿住佛祖如来,迎面悬书“风调雨顺”横匾,两侧书有“日月同悬红云寺,风云常护山中城”对联。殿前一鱼池,清明如镜,游鱼优哉游哉,其乐融融。池中架设石桥,人称“仙人桥”。前殿塑有四大天王,迎面悬书“国泰民安”横匾,两侧有“世外凭临三面环山一面水,云中结构三分人力七分天”。山门外有一石碑,高2米,寺北正面是磴山主峰。峰前一片光崖石,数百见方寸草不生,也称一奇。 
     来到磴山寺遗址,只见到残垣断壁,隐于瑟瑟枯草中。门前两棵蓖麻子树成对屹立,粗可环抱,高达数米,还依然忠心地守卫着已经逝去的古刹浮华。一座“开山前庵和尚塔”矗立于林荫中。整塔有十六块石条板组成,碑首呈脊形,统高约四米。塔下葬有和尚圆寂火化骨,但葬穴开掘已久,穴空生苔,上面石板也缺失了一块。范伟宽曾描述:“当晨曦初露,常是袅袅白云缭绕山寺,至旭日初升,云蒸霞蔚,上有红云映绿叶,中有金光斜穿万千条,遥望磴山寺,淡山红云笼罩,其妙无穷。”磴山景观为历代文人雅士倾慕,登临观赏,赋诗作题,赞美抒怀。明代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游磴山,书赠夜宿主王家瑞,曰“世族由来同谢府,明臣虽此居椒山”。清代著名书法家许瀚畅游磴山,仰慕杨继盛的名节诗文,赋诗“羡君堪作王家瑞,愧我徒为食禄臣。不是未酬忧国恨,愿披蓑笠结东邻”,以此显示对磴山的爱恋之情。 
     漫回山腰丛林,登石攀岩,峰回路转,抗倭寨石墙蜿蜒数十里,卧山爬崖穿沟越涧,蔚为壮观。据清光绪《日照县志》载: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倭寇荼毒日照,知县杜一岸奏请获准,动用皇库钱粮,烧大砖,筑砌日照城垣,设炮台,增建瓮城重门。同时,发动乡绅富户出钱财,民人出力,在磴山修圩抗倭。它记载了先人不畏强暴,团结御敌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抗倭遗迹,已成磴山的一道亮丽风景。 
     越沟跨涧,拾级而上,茂林遮天蔽日,藤缠树杆恣意蔓生,子藤盘老藤,老藤抱子藤,藤藤缠绕,上搭下挂,枝杈交错,松涛沙沙,一派原始森林风光,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