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本网站已停止更新!!!

    王家皂与乔家墩子、后滩西村三个村“三村联改”,统一规划开发共同打造太公旅游小镇。
    太公旅游小镇,位于太公三路以北、山海天路两侧,用地面积451亩,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以3-4层为主,是王家皂、乔家墩子、后滩西3个民俗村的联合提升改造工程,主要建设商业、酒店、餐饮、娱乐、公寓等内容,是距离第三海水浴场最近的旅游特色小镇,是集旅游休闲、养生度假、精品购物为一体的滨海旅游综合体。
    小镇涉及的三个村建筑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王家皂项目采用欧式巴洛克建筑风格,将传统渔家文化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依托原生态民俗渔村改造,打造集民俗、餐饮、酒店、社区商业于一体的新业态民俗旅游度假小镇。项目建成后将率先实现民俗旅游提档升级,助力旅游富市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开花结果。
    太公旅游小镇是全市民俗旅游提档升级示范项目。2017年底率先启动建设的王家皂项目,位于碧海路以西、太公三路以北,概算投资3.3亿元。项目建设用地面积67亩,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多层、高层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为一级。地上共划分8个组团18个单体,其中A、B楼为8层,其余楼为3-5层。
    在太公旅游小镇中,红瓦、白墙、绿树仿佛置身于如梦似幻的纯真童话世界里。清晨和着海风,头顶是明媚的阳光,你行在由石板铺成的小路上,迎面开来的是颜色艳丽的巡游花车,你可以尽情享受这份热情和活力;午后,坐于一面明亮的落地窗前,饮一杯醇香的咖啡,手持一本心仪的书籍,在此刻,寻得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平和;傍晚多彩柔和的灯光秀,使得原本棱角分明的巴洛克建筑,一下子失去了冷峻和威严,更多的被柔情和温暖所取代。你驻足聆听街头艺人音乐中的诉说的往事,亦或是漫步在一路之隔的海边,感受着海风轻柔抚面。太公小镇给你不得不去的理由。
    地址: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第三海水浴场西北方向

行业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渔民画家壁上作画,重现渔家故事

时间:2015-12-6  来源:日照市旅游信息中心   【关闭】

  这些渔家故事,你听说过吗?再不看看,它们真的就要失传了。为了保留这些宝贵的传统渔家文化风俗,一位下过几十年海的渔民画家,用一根竹竿把凝聚了渔民智慧的渔家故事,在渔村的墙壁上记录了下来....

【渔家故事:海蜇媳妇】
  “任家台、任家台,打渔吃不上鱼,种地把人饿死。”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首民谣。当时,海边没有防护林,任家台的地不长庄稼,刮一场大风就能让海水浸到地里,地瓜、小麦活不下来,很多人家吃不上饭。因为穷,村里四五十个“光棍子”娶不着媳妇。

  一场“海蜇灾”带来了希望。当时,海面密密麻麻飘着海蜇,放一个竹竿都能站得起来,退潮后的沙滩叠着好几层死海蜇。邻村没那种大网,人家地也好,就任家台一个村捞海蜇。捞上来直接卖给丝山公社水产站,大约四斤能卖一分钱。到底卖了多少海蜇,没人记清了,只记得海蜇捞不完,钱能使劲赚。

  意外泛滥的海蜇,让任家台“小富”了一把。卖海蜇赚来的钱首先就花在说媳妇上,钱都是村里来出,最多的补了300元。由于礼金是卖海蜇赚的钱,村里人就把当时娶来的媳妇,称“海蜇媳妇”。
【渔家故事:搁蛄螺】
  每年惊蛰后,渔家就忙活起来,惊蛰“搁蛄螺”就是其一。刚过完年,渔民就用秧草(稻草)绳码(拴)搁蛄螺(深海海螺壳),一盘秧草绳约60米,隔20公分码一个。壳的背部使斧头的尖敲一小孔,再用麻绳拴在秧草绳上,盘成盘。

  到行地后,一头拎上旗跑,叫眼子(浮子),顺眼流(洋流)放,两盘接一起,放一个单趟。根据行地情况确定放多少趟。然后,隔潮来巡行。挖时,前面一人,边拔绳子边喊:“连一、连二、连三……”意思就是接连有八带鱼。这时八带鱼在蛄螺壳内,头朝里,爪子向外翻。后面的人就赶紧用钩子(一种横木把铁钩)往外钩。

【渔家传说:逛鱼】
  逛鱼当年生、当年死,还特傻,钓时不用鱼饵,甩钩就上鱼。
  传说某年龙王老爷生日,海中虾兵蟹将摆开擂台给龙王拜寿,逛鱼上台就吹:"我一月长一尺,一年长一仗,十年超过老龙王。”这边话音未落,那边小报告就打过去了。龙王大怒,当即宣旨:“赐逛鱼摘除大脑,当年生死,包括子孙!”自此,逛鱼成了当年生鱼类,只能活12个月,每年春季产卵后,逐渐消瘦,直到慢慢死去。可怜的逛鱼祸从口出,虽然它年年生,还是年年死。

【渔家故事:拉筰[zuó]】
  “羞山不羞海”,这是日照沿海的老话,说的是拉筰时渔民一丝都不挂,那年代穷,布金贵。
  筰网是一种近海捕鱼用的围网,分大筰、小筰,拉筰需要筰网一套、舢板两只,场地多是海底平坦的沙质海域,一天拉两次,涨潮时叫拉满潮,落潮时叫拉枯潮,鱼货多时还可拉截网。乾隆三十三年,日照沿海拉筰业非常兴旺,据史料记载:两城安家口的筰网高11米,长136米,拉网绠30盘,每盘长100米,拉筰时需百人才能拉动。相传乾隆帝还到过安家口,一观拉筰的壮观。

【渔家故事:拿行】
  近海渔场,鱼多少不一。民谣说“拿了老虎头,吃喝都不愁;拿了金盒底,不种稻子也吃米;拿了下边外,潭漂、撑子一起卖”。每年农历六月十三,以抓阄确定各自渔场。所以,又叫抓行,也叫抛神符。

  据说,清道光年间石臼所戴家村首开拿行,后推及沿海渔村。拿行一般在龙王庙。在近海下“坛子网”的船主都参加抓阄。这天,早饭后杀猪,各船分到一份肉,叫“合猪”。下午,到龙王庙祭奠神灵。届时,道士诵经,众人上香、焚纸、放鞭、供三牲(生猪头一个、鱼一条、鸡一只)和饽饽。祭毕,幌签决定抓阄次序。船主姓名写在竹签上,装在竹筒里,幌出一个竹签,此人去“抓行”。
  行地,即渔场,写在纸上,装在芦苇管内,红纸裹着,放在升(一种计量粮食的工具)里,红布将升蒙好,供在庙内神台上。渔民从升里摸出行地,登记在账薄上,叫行账。当晚吃水饺,同一村不下海的也包水饺,相沿就成了六月十三这个独特节日。
  旧时,任家台村东南龙王庙前有一碑,谁犯了“行规”,到别人行地下网,得背着碑游街。

【渔家故事:血网】
  血网,也叫染网,就是用猪血定期浸染的渔网。在渔网是用麻线或棉线编结的年代,每年春天,渔网下海前都要做一次防腐维护。不然,渔网在海水中十几天就会长海苔。夏季如果遇上连阴天,渔网无法晒干,就更容易霉烂。因此,沿海先民在千百年的捕鱼实践中琢磨出用猪血染网防腐的方法。
  血网时,先在场地支一口大锅,锅台是石头砌的。血网时用一个大缸盛猪血,并用一个直径约1.5米、高约2米的大木桶来盛渔网,染过的网放在一个大木盆里,以便将猪血控干。然后,把网装进大木桶,抬到锅上蒸。蒸好后,从锅上抬下来,叫下桩(zhuang读去声)。

  用猪血染过的渔网,线条硬实、透水性好,不长青苔,夏日不怕腐烂,且带有浓浓的猪血的腥味,易吸引鱼类入网,因而旧时渔民们每年都要将网血染几次。
  了不起的渔民智慧,生动的渔家故事,这些都在任家台墙上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赶紧收藏起来吧,让子孙后代们知道祖辈们如何凭借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创造了这样深厚的渔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