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本网站已停止更新!!!

    王家皂与乔家墩子、后滩西村三个村“三村联改”,统一规划开发共同打造太公旅游小镇。
    太公旅游小镇,位于太公三路以北、山海天路两侧,用地面积451亩,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以3-4层为主,是王家皂、乔家墩子、后滩西3个民俗村的联合提升改造工程,主要建设商业、酒店、餐饮、娱乐、公寓等内容,是距离第三海水浴场最近的旅游特色小镇,是集旅游休闲、养生度假、精品购物为一体的滨海旅游综合体。
    小镇涉及的三个村建筑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王家皂项目采用欧式巴洛克建筑风格,将传统渔家文化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依托原生态民俗渔村改造,打造集民俗、餐饮、酒店、社区商业于一体的新业态民俗旅游度假小镇。项目建成后将率先实现民俗旅游提档升级,助力旅游富市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开花结果。
    太公旅游小镇是全市民俗旅游提档升级示范项目。2017年底率先启动建设的王家皂项目,位于碧海路以西、太公三路以北,概算投资3.3亿元。项目建设用地面积67亩,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多层、高层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为一级。地上共划分8个组团18个单体,其中A、B楼为8层,其余楼为3-5层。
    在太公旅游小镇中,红瓦、白墙、绿树仿佛置身于如梦似幻的纯真童话世界里。清晨和着海风,头顶是明媚的阳光,你行在由石板铺成的小路上,迎面开来的是颜色艳丽的巡游花车,你可以尽情享受这份热情和活力;午后,坐于一面明亮的落地窗前,饮一杯醇香的咖啡,手持一本心仪的书籍,在此刻,寻得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平和;傍晚多彩柔和的灯光秀,使得原本棱角分明的巴洛克建筑,一下子失去了冷峻和威严,更多的被柔情和温暖所取代。你驻足聆听街头艺人音乐中的诉说的往事,亦或是漫步在一路之隔的海边,感受着海风轻柔抚面。太公小镇给你不得不去的理由。
    地址: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第三海水浴场西北方向

行业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国家旅游局局长谈乡村旅游:城乡共享“5+2”生活模式

时间:2015-8-25  来源:新华网  作者:钱春弦、王立武   【关闭】

  在此间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中国乡村旅游形象标识及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正式诞生,乡村旅游模范村、模范户、金牌农家乐和致富带头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发布的支持乡村旅游的创新金融产品形成良好对接态势。

  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的全国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总人次与总收入:城镇居民“5+2”生活模式已经形成

  记者:何以说乡村旅游是城镇居民“5+2”生活模式的主要载体?

  李金早:5天工作,周末2天休闲旅游。作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游市场,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增长均高于20%。2014年,全国有“农家乐”超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三分之一;乡村旅游营业收入3200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3300多万农民受益。我国乡村旅游初步形成围绕大中城市、名胜景区、山水生态区、特色农业区的发展格局,成为城镇居民“5+2”生活模式的主要载体,国内旅游发展主战场。

  记者:下一步潜力何在?

  李金早:从全国来看,乡村旅游发展还带有自发式特征。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产品开发粗放、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较普遍,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仍不健全等,难以满足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停留在为游客做几个农家菜、安排几张床位的农家乐1.0版。这与城市游客要求不相吻合,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模式要转变。我们要从加强组织化入手,推动产业化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质,扩大乡村旅游综合效益。具体地就是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预计2020年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

  城乡对流:同属于乡村的“5+2”生活模式

  记者:何以说“5+2”模式也属于乡村?

  李金早: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利用闲置房屋和生产资料开展旅游经营,改变了千百年来单一依靠农业的发展模式,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不少乡村通过引进现代旅游企业,特别是国际知名管理企业,像阳朔的悦榕集团、瑞盛国际,九寨沟中查沟的希尔顿集团、四季集团等,改变封闭落后状态,从小农社会跃入现代社会。

  记者:乡村旅游不仅是发达地区城市周边吧?

  李金早:当然不是。据统计,全国12.8万贫困村至少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以带动70%贫困户脱贫。“十二五”以来,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

  若干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特别是强调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

  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来得快、返贫率低等优势。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脱贫,还有精神脱贫。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学习掌握现代思想文化理念成为自觉行动,根本上实现“真脱贫”,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就业创业下乡:“5+2”的飞跃

  记者:乡村旅游将从城镇居民休闲目的地变为就业创业新高地吗?

  李金早:我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但随着乡村旅游发展进入2.0或3.0版,乡村旅游投资、管理和经营主体将多元化、专业化。若干意见提出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3年内引导100万名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城镇退休职工、艺术家、专业技术人员等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到2017年,全国将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创业村,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乡村。这将快速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层次。

  记者:“互联网+旅游”能否推动乡村经济弯道超车?

  李金早:旅游业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最活跃领域之一。作为国内旅游休闲主战场和旅游就业主渠道,乡村旅游必将通过“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线上线下、城乡资源要素整合,实现跨产业融合。2020年全国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在全国打造1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乡村旅游一手牵着农民,一手牵着市民;一手托着农村,一手托着城市;一肩挑着一产,一肩挑着三产,不仅关系到全国6.7亿农业人口福祉,还关乎7亿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城乡联动、乡城互动必然为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发挥积极作用。